会员中心 企业注册 人才注册 找回密码 投 稿 采 购

环保风暴引发山西发展新一轮“革命”

发布时间:2007/5/19 7:38:00      字号:||
由国家环保总局刮起的“环保风暴”正给我省带来绝好的发展机遇;

    以传统黑色产业链为基础的我省,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负重起跳”。

    老区吕梁:与污染企业的“爱恨情仇”

    吕梁是革命老区,上世纪90年代前,全市几乎没有什么企业,完全是一个农业区。

    没有企业就创造不了太多财富,老区人民就无法脱贫,吕梁经济就无法腾飞。
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丰富的煤、铁、铝等资源,吕梁经济开始快速增长。2006年,吕梁的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370亿元和77.1亿元,是2000年的3倍和7倍还要多。

    吕梁,这个昔日经济落后的代名词逐渐成了我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并在较短时间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地区向新兴工业区的历史跨越。

    但吕梁同样面临着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巨大冲突。2006年,吕梁市二级天数只有181天,比2005年减少41天,是全省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惟一下降的城市。

    正因为如此,今年1月,吕梁市成了国家环保总局实施“区域限批”政策后对我省动的“第一刀”。“区域限批”不亚于一场地震,震醒了那些背离科学发展观,只顾创造GDP奇迹的数字英雄。

    针对“区域限批”,吕梁市公开表态,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在3个月内摘掉戴在头上的“区域限批”帽子。3个月内,各级环保部门白天黑夜“连轴转”,没有星期天和休息日,就是春节长假,也有好多人在办公室里度过;

    3个月内,个别企业主数次打电话威胁吕梁市环保局领导,声称“敢拆我的炉子就要你的命”;

    3个月内,环保执法人员多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拆除焦炉、炸毁烟囱时,个别老板抱着烟囱失声痛哭;

    ……

    4月9日,吕梁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解除“区域限批”。该市交出的成绩单是:关停191个污染企业,炸掉208根烟囱,其中焦化企业104家,比原来多了16家。

    另据估计,吕梁今年财政收入减少23亿元,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吕梁市被“区域限批”带来的最大教训是,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忽略了环保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首富河津:紧箍咒上的“黑色光环”

    河津,我省最具“码头精神”的县级市,也是一个屡创经济发展奇迹的三晋首富县。

    没去过河津的人,都会对它近年的经济发展“啧啧惊叹”,去过河津的人,则会对其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而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对“河津模式”发出了不同声音,称“这一发展模式早晚会成为加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

    3月22日,河津市正式被宣布实施“区域限批”。这也是省环保局第二次行使这一权力。

    对河津来说,自全省第二经济强县―――孝义市在去年9月首先被“区域限批”以来,他们已经有了某种预感,被限批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2002年,河津荣冠我省首富,200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第95位,2004年再进一步到了第83位,2006年,河津财政收入再次以31.6个百分点的增速,达到27.3亿元。

    但河津的财政大户几乎都是污染大户,煤、焦、铁、铝构成了河津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柱。当地百姓介绍,焦化厂周边的空气是污浊的,水是黑色的,庄稼也失去了原有颜色。

    针对河津的严重污染,去年10月,省政府要求该市对16家焦化企业进行关停,然而河津被限批前仅有4家实施了关闭。这也成了这次对河津市采取“区域限批”的理由。

    限批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关停,在彻底完成整改之前,河津所有的新上项目都将被环保一票否决。

    污都临汾:知耻后的“断腕勇士”

    临汾,这个污染冠军“黑帽子”一戴就是3年的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绿树成荫、水果满枝被冠以现代“花果城”美誉。

    近些年,临汾依托丰厚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连续3年经济在全省排行第二,但在吕梁市被“区域限批”后,临汾市也被国家环保总局两次告诫其要“加快整改”,一时间,徘徊在了被实施“区域限批”的边缘。

    有了吕梁市的前车之鉴,3月7日,临汾市紧急责令全市所有焦化企业降温保炉、停止生产、集中整治。

    紧接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改现场会在古县召开,会上,临汾市正式宣布实施“2007年焦化、冶炼等重污染企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一口气宣布了对151家焦化、冶炼、电力企业的关停整改令。

    3月24日,蒲县思源焦化厂随着一声巨响,一根高约80米的烟囱轰然倒下。以此为标志,临汾打响了淘汰关闭落后企业的第一炮。

    让人想不到的是,蒲县除了关闭了上级要求的7家污染企业外,还借“东风”多关了4家,县里财政收入为此减少一个亿。

    临汾市市长李天太十分坚决地表示:“必须痛下决心治理环境,绝不能因个别企业或县市区的环境污染而使临汾被‘区域限批’。”

    负重起跳:淘汰“千亿”污染的GDP

    “毋庸讳言,山西是全国能耗最高、污染最重的省,这要求我们成为环境治理、节能降耗治理力度最大、措施最硬的省。”省长于幼军说。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省在去年召开的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提出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相当于2005年全省GDP总量的1/5。

    “污染的GDP”主要来自小火电、生铁、粗钢、焦炭、水泥、电石、铁合金等行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产品粗放、附加值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管理差。

    为此,省环保局列出了今年要淘汰的148家落后污染企业,并且排出了关停时间表,同时提出了比以往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家企业负责人“诉苦”说,以前关闭只是下文件、开大会、贴封条,检查人员一走,厂子又重新开张,如今是拉走设备、炸毁焦炉、推平场地,重新生产根本无望。

    其实早在去年8月,我省就以政府令的形式,强制所有的重点污染企业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安装脱硫、除尘、减污等设备,不安装的企业要全部淘汰。

    除淘汰落后产能外,我省还通过强制安装环保设备、实时监控等措施,力排“污染的GDP”。今年1月,全国首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太原启用。省环保局的目标是,企业拿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年底前在全省重点污染企业的1600多个排污口上全部安装该系统。届时,环保局将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联网管理,一旦发现企业环保设备不运行,多次警告无效后,即予以断电。

    严厉关停、淘汰落后污染企业,也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暂时的影响。去年,我省GDP增速为11.8%,处于全国偏低水平,在中部6省中排名最末。

    “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因为按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GDP增长越快,污染就越严重,现在放慢增速,忍耐几年,是为了以后更好更快地发展。”于幼军说。

    今年,我省将有168个材料工业项目、370多个装备制造业项目、100个煤化工项目破土动工,这些新兴支柱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弥补现在淘汰的1000亿元“污染的GDP”将绰绰有余。这些项目从建设到投产需要一段时间,一旦新兴支柱产业形成,我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