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企业注册 人才注册 找回密码 投 稿 采 购

群众环境问题 政府部门如何回应

发布时间:2011/12/1 8:18:00      字号:||
 如今,城乡居民越来越看重身边的环境质量。如果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品,人们就要质疑政府环保部门是不是隐瞒信息,是不是袒护污染企业。

  并非所有的地方都能有效回应群众环保质疑。相比之下,浙江省嘉兴市的回应亮点颇多。

  

  嘉兴市的城北地区,几个居民区毗邻工业园区,园区的企业有什么动静,居民非常关心。今年10月19日,环保局对一家制革企业的新建项目进行现场环保竣工验收,3位居民代表也参加了。

  企业要新上项目,居民是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了公示。

  居民代表参加环保验收,能看出门道吗?他们自有办法。

  代表们对企业老板说,你们环保是不是合格,我们的评价标准很简单,用鼻子闻没有气味,我们就没意见。

  让人们知情,请群众评判,为企业解难,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正是嘉兴回应环保质疑的基本策略。

  让人们知情

  及时、充分地公开环境信息,与市民坦诚交流

  今年发生的一次污染事件,让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经历了一次艰难的选择:是任由群众质疑,还是及时公开真相?

  2月24日晚,嘉兴市几个市、区相继有群众投诉臭气污染。污染物是什么倒是很快搞清楚了,污染源在哪里却迟迟没有结果。25日凌晨两点多钟,章剑从排查现场回到办公室,发现网上有不少质疑,“查到了不敢报”、“全市人民都在看着环保局给个交代”等说法尤其刺眼。

  犹豫之后,章剑选择公开。他从凌晨3点开始连续发出13条微博,“直播”事件进展情况。第二天上午,环保局向社会通报了监测结果和最新排查情况。紧接着,排查人员在上海郊区某个化工废料加工厂发现涉嫌污染源。经过认真分析和确定,市政府于当晚正式公布了调查结果。

  事实证明,这一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众反响大的污染事件得以妥善解决,与及时公开信息密切相关。

  “我还是相信公开会让老百姓安心,公开才能显示政府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不公开就是失职。”章剑说,“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遮遮掩掩和拖延、回避的做法,既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使谣言进一步蔓延。”

  有此认识,嘉兴环保的信息公开在平时更是平台多、内容多、互动多。

  除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信用企业和违法较重企业名单,环保部门还要求企业公开信息。比如,嘉善县天凝镇的20多家印染企业,都把污水进入管网前的排放口由厂区移到围墙外,称作“阳光排放口”,接受群众监督。

  市环保局全面改版对外门户网站,新增“市民检查团”、“环保志愿者在行动”、“12369网上投诉中心”、“环保专家服务团网上咨询”、“公众满意度在线调查”等互动栏目。加上嘉兴环保手机周报、嘉兴在线论坛的“环保视角”、新浪网的嘉兴环保微群,市民上网投诉、点评和咨询更加方便。

  去年9月,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封《致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的公开信》,表明对环保局最近几年来的工作“总体非常不满意”。这一公开批评很快得到回应。10月,市环保局各处室负责人与嘉兴在线的23位网友面对面座谈,章剑的开场白直截了当:今天我们是来听批评的,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

  市民万加华参加了那次座谈。“网友们在会上出了气,也提了不少建议。”万加华说他建议环保局在网上开个窗口,多跟市民交流,没想到第二天嘉兴在线的“环保视角”就开通了。“就冲这一点,我觉得环保局不是作秀,是在做事。”

  请群众评判

  环保审批、验收、处罚,市民代表都有话语权

  公开信息与坦诚交流,是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的第一步。一些热心环保的社会人士,包括质疑者,并不满足只走一步,这就得搭建平台,引导公众深度参与。

  目前,嘉兴有1800多位环保志愿者,其中有些参加了市民环保检查团,有些参加了专家环保服务团,有些是环保局聘请的公众评审员。

  市民组成的检查团,可以随时到污染现场或企业,询问环保审批、验收、整治等情况,没有哪个部门会设卡阻拦,也没有哪个企业敢掉以轻心。

  今年3月底,网友反映秀洲区王江泾镇丁家桥一带河道污染严重,市民检查团到那里实地查看,发现河道已经焕然一新。原来,当地水利、环保部门注意到这一网络舆情,采取了整治措施。各部门及王江泾镇的负责人还特地到场,向检查团介绍情况。检查团也不客气,又提了一些整改意见。领头人万加华不放心,5月份又去了一次,发现当地确实作了大的整改。

  让人佩服的是,市民检查团还有否决权。去年4月,一个计划投资100亿元的橡胶项目打算落户桐乡市,市民检查团和专家服务团详细了解情况,写了一封报告,认为当地环境容量有限,项目选址的地域窄小,不适宜引进这种污染风险大的项目。报告引起嘉兴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研究后否决了这个项目。

  公众评审,就是环保部门公开招募公众评审员,在讨论如何处罚违法违规企业时,请公众评审团发表意见,也请被处罚者向公众评审团陈述、申辩。这么做,是为了避免环保行政处罚中出现同案不同罚、人情罚、态度罚等现象,消除当事人的误解,还执法者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南湖区一家印染厂设暗管偷排废水,屡查屡犯,环保局初审提出罚2万元,公众评审团建议罚5万元,环保局采纳了这一建议。参加这一评审的市民陆培良解释:“我们认为这个业主的环保意识很差,偷排性质恶劣,违法成本太低。1吨污水的处理费是15元,按污水排放量,它1个月就得花5万元的处理费。国家规定最高可罚5万元,罚它5万元是应该的。”

  2008年以来,南湖区在357件环保行政处罚案件中引入了公众评审。“我们所有的处罚案件达到零错案、零诉讼和零上访,案件自动履行率(不用催促或请法院强制执行,企业按期缴纳罚款)达99.35%。”区环保局法规宣教科的沈蓓莉自豪地说。

  今年,市环保局在市级层面的行政处罚中,也采用了公众评审的办法。9月份首次评审案件的处罚决定,公众评审员和被罚企业均无异议。

  为企业解难

  督促并帮助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保障其发展权

  嘉兴市辖7个县(市、区),工业企业众多。仅嘉善一个县,环保部门监管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谁愿意看到企业停产或倒闭?群众质疑企业环保不过关,也不是想让它们关门,无非是希望企业达标排放,切实履行环保责任。

  发展是硬道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是嘉兴人的共识。企业有污染问题,一方面要依法查处,监督其整改,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破解环保难题,使其健康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这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这时候,专家服务团就有了用武之地。专家服务团的专家多来自环保系统之外,有技术专家,也有法律、政策、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企业服务是免费的。

  专家服务团与市民检查团经常联合行动。专家服务团的核心成员、嘉兴学院副教授翟志才说,“两团”到企业检查时发现问题,肯定要求业主抓紧治理,有的业主声称“我们没有什么技术,很难治理啊”,专家们就一次次上门,帮企业设计整改方案,选择治污技术,调试设备。“我们态度诚恳,能帮他们排忧解难,企业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参与项目环评、验收和上门服务多了,专家们了解到企业的许多实际情况,给企业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

  有些污染事故并非企业故意,是由工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专家就建议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的培训。

  有些企业自认为税收贡献大,以经济建设的功臣自居,对环保部门依法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并且以“资本的傲慢”对待周边群众,结果因为污水或废气泄漏而引发群体事件,专家就给企业讲经验,讲教训,帮助企业主端正认识。

  “公众有权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但采取过激行为不利于解决问题。”专家服务团成员、嘉兴学院副教授朱海伦告诉记者,他对企业老板讲的最多的是要重视与周边社区沟通,对社区居民讲的最多的是要懂法,遇到污染时进行合法、有序的抗争。

  面对企业,环保部门不是一味“唱黑脸”,该“唱红脸”时也是诚心诚意。嘉善县许多企业准备上市,环保核查时环保局开出整改单子,企业不知道怎么办。环保局就联系省环科院的专家,或者请当地专家,一次次过去帮企业拿方案,搞设计,这些企业非常满意。

  “其实,企业主和职工也是群众的一部分,为企业服务与为群众服务不是对立的。”嘉善县环保局纪检组长薛生华表示,“帮助企业搞好生产,不出或少出污染问题,不就是为了广大群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