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企业注册 人才注册 找回密码 投 稿 采 购

“垃圾分类”七年实现不了 地方政府形象工程?

发布时间:2007/8/22 8:21:00      字号:||
  垃圾分类”,代表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它可以将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变为新的再生资源,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处理不可降解的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从2000年开始,杭州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但是直到今天,杭州城区许多主干道上仍没有配备分类垃圾桶,众多社区内同样不见分类垃圾箱的踪影。“垃圾分类”,缘何七年实现不了这个美好的愿景?


一些地方的垃圾分类设施成了摆设。 胡作华 摄 


  垃圾分类,你做到了吗?

  在杭州西湖区某高校内,学生小陈走在校园里随手将一只空塑料袋丢进了垃圾箱。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将这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时,他两手一摊,无奈地说,“学校并没有提供分类垃圾桶啊?”

  情况确实如小陈所说,这所大学校园内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路边垃圾箱均为单桶。

  走在杭州市区内的体育场路等交通主干道上,举目可见,道路两边所设置的垃圾箱也均为单桶.。记者在询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后得知,该路段上的垃圾箱设置向来只有一个桶。只有学院路、杭大路等几条路上,设置了黄绿双色分类垃圾桶。这些分类垃圾桶被设计为有黄、绿两种颜色,分别用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投放。

  在杭州玉股路上的求是村小区内,居民们的生活垃圾投放房虽有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窗口,但是记者走近一看,整个垃圾房并没有隔离,各种垃圾堆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表面分类的垃圾房其实还是一个普通的垃圾投放房。求是村的一位保安说,该小区的垃圾投放其实是没有分类的。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当今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的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创造出新的财富。垃圾分类的好处多多,在国外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产生了规模效应,但是垃圾分类在国内却似乎仍是一种很陌生的事物,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回收垃圾经常被人事先“回收”了。 胡作华 摄 

资料图片


  是成本太高,还是“收益”太小

  杭州市西湖区城管办办公室主任李金土介绍说,垃圾分类“难度不小”。据悉,2006年国家有个“863”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处置技术与示范研究,特别选取了杭州作为示范点。该项目选择了西湖区文新街道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示范区域,并在颐景园、桂花城等6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示范研究工作。

  当时,西湖区城管办在各个社区内安放了三个分类垃圾箱,分别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除了向各家各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之外,还向每家分发了两种颜色不同的垃圾袋,用来盛装不同种类的垃圾,在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时段,更是派有专人监督。在垃圾收集时,同时派出两辆垃圾收集车分别收集不同类别的垃圾。到了垃圾中转站以后,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送到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而将可回收的垃圾送入输送分解带,处理完之后再将一部分有用的垃圾卖给回收站。

  试点刚开始的时候,居民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垃圾分类能够给予较好的配合。但是,在试点实行了3个月之后,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垃圾分类,你做到了吗? 胡作华 摄 


  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收集分类垃圾的投入较大,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是不分类时的两倍。根据城管部门的测算,在试点进行的3个月里,为试点的6个小区投入的额外资金是100多万,远远超过了用于实行垃圾分类这一课题的资金,其中20万左右是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其余则是可回收垃圾配套设备的投入。

  李金土说,由于居民们的传统习惯是将旧报纸,硬纸版,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卖给“破烂王”,从中赚取一点小钱,而且就算是将易拉罐等丢弃在垃圾箱内,大多数也被“破烂王”们拣走,卖给回收站。然而这些旧报纸、易拉罐等物品往往是可回收垃圾中价值最高的,所以,实际上可回收垃圾在经过中转站的输送分解带之后能卖给回收站的已是寥寥无几了。

  当然,靠卖“破烂”来赚钱,应该不是实施垃圾分类的初衷;但成本的压力却是很现实的。李金土说,在各个研讨会以及课题分析报告会上,他们也讨论、汇报过出现的情况,并认为“实行垃圾分类如果要继续做下去,就必须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特别是经费的支持”。

资料图片


  专家诊断:盲目分类,设施缺乏

  对于垃圾分类遇到的这一困境,记者咨询了研究垃圾分类的有关专家――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教授沈东升。

  对此,沈东升教授尖锐地指出,设置分类垃圾箱在中国已经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形象工程,而分类垃圾箱也往往成为了评判一个城市“品位高低”的标准。

  他认为,目前大多数城市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垃圾分类的标准,而是喜欢照搬别处经验,盲目地将所有的分类都模糊地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但实际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精确区分是非常困难的。而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的缺乏则无法保证垃圾产出效益,往往在垃圾收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会将可回收垃圾箱内的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箱里的垃圾混在一起。所以说,现在城市的分类垃圾箱已经沦为了“摆设”。

  沈教授介绍说,国外有些国家在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前会根据分类垃圾的利用目的来做出相应的分类,首先明确回收的垃圾将会被用于哪些用途,再设置相应的垃圾箱。例如,你需要的是利用有机垃圾转换成能源,那么就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有机垃圾投放箱。这样一来垃圾投放的界限就十分明了,不会让扔垃圾者在扔之前不明所以。

  “我们必须明确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绝对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 沈教授说,“在对垃圾进行分类之前,必须明确回收利用的目的,结合本国国情,对垃圾的回收应该做出可行性分析,明确其投入、产出,只有这样才能有钱可赚。只有产生经济效益,垃圾回收才会有可持续发展,到时候就不用再要求国家补贴,自然会有人抢着做垃圾回收这一块。如果对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不明确,那只能成为‘无头苍蝇,四处乱飞’。”

  此外,垃圾回收的配套设施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因为配套设施缺乏,结果又将分类后的垃圾在集中回收、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垃圾分类的前期工作就等于全部白费了。”沈东升教授最后说。(朱肖璐、胡作华 )